金融行业,100个行业术语

内容纲要

一、 基础与市场类

  1. 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2. 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融通,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场所。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
  3. 一级市场:也称发行市场,是证券首次向公众发行的市场。
  4. 二级市场:也称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证券进行买卖转让的市场,如股票交易所。
  5. 牛市:指市场价格普遍上涨、前景看好的市场。
  6. 熊市:指市场价格普遍下跌、前景悲观的市场。
  7. 资产:由企业或个人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8. 负债:企业或个人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9. 所有者权益: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净资产)。
  10. 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
  11. 本金:贷款、投资或存款的原始金额。
  12. 利息:因借贷资金而付出的成本或获得的回报。
  13.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是资金的价格。
  14. 复利:不仅对本金计息,对前期产生的利息也计息的方式,俗称“利滚利”。
  15. 现值:未来某一时点的资金折算到现在的价值。
  16. 终值:现在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的价值。

二、 银行与信贷类

  1. 中央银行:国家的金融中枢,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如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
  2. 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
  3. 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企业并购、资产管理等业务的金融机构。
  4.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
  5.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占银行总存款的比例,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6. 贷款: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
  7. 抵押贷款: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
  8. 信用贷款:仅凭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无需提供抵押物。
  9. 杠杆:用较小的自有资金控制较大规模资产的操作,能放大收益,也放大风险。
  10. 不良贷款: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或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贷款。
  11.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衡量银行对风险的抵补能力。
  12. 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是衡量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核心指标。
  13. 同业拆借:金融机构之间为了调剂短期资金余缺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14. LIBOR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曾是全球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正逐步被SOFR等替代。
  15. LPR (Loan Prime Rate):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中国的新贷款基准利率。

三、 资本市场与证券类

  1. 股票: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代表所有权。
  2. 债券: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3. 基金:把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并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4.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结合了股票和基金的特点,在交易所像股票一样交易。
  5.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指企业第一次向公众出售其股票。
  6. 市盈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率,是衡量股票估值水平的重要指标。
  7. 市净率: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
  8. 股息/分红:公司将一部分利润以现金或股票的形式分配给股东。
  9. 做多:预期资产价格会上涨而买入,希望在未来以更高价格卖出获利。
  10. 做空:预期资产价格会下跌而卖出(借入资产卖出),希望在未来以更低价格买回归还获利。
  11. 套利:利用不同市场或不同形式的同类或相似金融产品的价格差异,进行低买高卖以获取无风险或低风险收益的交易行为。
  12. 期权:一种衍生品合约,赋予买方在未来特定日期或在此之前,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标的资产的权利,但没有义务。
  13. 期货:一种衍生品合约,规定买卖双方在未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交割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标准化合约。
  14. 掉期: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最常见的是利率掉期和货币掉期。
  15. 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的过程。
  16. 收益率曲线:描绘不同期限的债券到期收益率与期限之间关系的曲线。
  17. 信用评级:由专业评级机构对债务人(如政府、企业)按期足额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特定符号表示。
  18. 蓝筹股:指那些经营业绩较好,具有稳定且较高的现金股利支付的公司股票。
  19. 垃圾债:信用评级较低(通常低于投资级),违约风险较高的债券,但通常提供更高的收益率以补偿风险。

四、 风险管理与合规类

  1. 风险: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通常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 信用风险: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3. 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金融资产发生损失的风险。
  4. 操作风险:由于不完善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5. 流动性风险: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6. 系统性风险:指整个金融体系或市场崩溃的风险,无法通过分散化投资来消除。
  7. 对冲:通过进行一笔与现有头寸方向相反的交易,来抵消或减少风险。
  8. VaR (Value at Risk):在险价值,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在未来特定的时间段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9. 压力测试:评估金融机构在极端但可能发生的市场冲击下的承受能力。
  10. KYC (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户,指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对客户身份、背景、资金来源等进行尽职调查的程序。
  11. AML (Anti-Money Laundering):反洗钱,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措施。
  12. 合规:确保公司的经营活动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准则和内部规章制度。

五、 公司金融与并购类

  1. 估值:对企业或资产内在价值的评估。
  2. DCF (Discounted Cash Flow):现金流折现估值法,通过预测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并将其折现到现值来评估企业价值。
  3. 可比公司分析:通过比较目标公司与市场上类似上市公司的估值指标(如市盈率)来估值。
  4. 先例交易分析:通过参考近期发生的类似并购交易的定价来估值。
  5. EBITDA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常用于衡量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
  6. M&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
  7. 杠杆收购:收购方主要通过债务融资来收购目标公司,并用目标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来偿还债务。
  8. 尽职调查:在投资或并购前,对目标公司的财务、法律、业务、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的过程。
  9. IPO:首次公开募股(已在资本市场类列出,此处强调其在公司金融中的重要性)。
  10. 私募股权: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
  11. 风险投资:向初创期、成长期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换取其股权的资本。
  12. 尽职调查:在投资或并购前,对目标公司的财务、法律、业务、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的过程。
  13. 路演:证券发行商在发行前,面向潜在投资者进行的推介活动。

六、 宏观经济与政策类

  1.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3. 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下跌的现象。
  4.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
  5.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措施。
  6. 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7. 量化宽松: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
  8. 汇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
  9. 经常账户: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等交易的国际收支账户。
  10. 资本账户:记录一国资本输出和输入的国际收支账户。
  11. 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12. 滞胀:指经济停滞、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并存的经济现象。

七、 金融科技与创新类

  1. 金融科技: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体验。
  2. 区块链:一种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
  3. 加密货币: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数字或虚拟资产,如比特币、以太坊。
  4. 智能合约: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
  5. P2P借贷: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金供需的直接匹配。
  6. 移动支付: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7. 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在金融领域用于风控、营销等。
  8.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用于智能投顾、算法交易、风险识别等。
  9. 开放银行:通过开放应用程序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在其系统上构建应用和服务,共享银行数据。
  10. 央行数字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如中国的数字人民币。
  11. NFT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是区块链上的一种唯一性数字资产,可用于代表艺术品、收藏品等。
  12. 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指在区块链上构建的开放式金融系统,旨在无需传统金融中介的情况下提供金融服务。
  13. RegTech (Regulatory Technology):监管科技,指利用新技术来更高效、更自动化地满足日益复杂的合规要求。

Leave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lose
arrow_up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