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Palantir的本体Ontology

内容纲要

来源:https://x.com/feltanimalworld/status/1957433615882584534

Palantir的本体Ontology

Web 2.0的拐点

终于要谈到这个问题了。队友看了我的推文,只能无语,因为他太清楚我说话总是绕很久的铺垫,这是我长期文学阅读留下的习惯,导致上下文冗长庞大。他则完全相反,说话从不铺垫,只有几个字,因此我也常常听不懂。多年以后,如果我们回头来看这几年,也许正是 Web 2.0 的拐点时刻。为什么?我早就说过 App 卖不动了;搜索引擎大家都明白了,遇到问题直接去问 AI;社交媒体呢,我的朋友圈几乎没什么人说话了,小扎焦急到处砸钱折腾他的 AI。种种迹象,都是 Web 2.0 生态走到尽头的拐点。而我们正压着一个旧生态,思考下一个生态的交互模式会是什么样,盈利逻辑又会如何。其实根本不用绕那么麻烦——看谁的股价在飙升不就知道了吗?Palantir 就是最鲜明的例子。从这一贴开始,我们就该好好探讨“本体”与“数据平台”的问题了(这次认真,不跑题)。

在深入之前,我得先说明白我理解中的本体哲学——数字孪生。这个世界本身是混乱的、高熵的。人类表面上看不过是一堆蛋白质、有机物构成的高等脊椎动物,但其层次之复杂远远超乎想象。人与人之间有错综的关系:父母、夫妻、朋友,也有仇敌;人与国家有国籍纽带;人与组织有雇佣与消费的关系——白天上班属于一个组织,下班买东西进入另一个组织。这些关系、角色、状态交织在一起,动态叠加,构成了几乎无限的状态空间,穷尽整个宇宙的算力恐怕也无法彻底建模。

然而,人类却在这个高熵宇宙之上,构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符号宇宙。它既是现实的镜像,又与现实完全不同:语言即世界。在这个以二进制为底座的符号宇宙里,算力几乎无限(而且还在指数级增长),沟通没有延迟,没有损耗,信息传递的效率可以接近 100%。于是我们可以把高熵、复杂、立体的现实压缩简化,映射为一个二维宇宙里的“本体”——数字孪生。它确实会损失很多立体的信息,就像把一个真实的人压缩成像素人,但与此同时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计算能力和瞬时沟通的能力。这个数字孪生,就是我们可以用来构建任何现实投影的“世界模型”。

这就是本体的核心哲学。它极具哲学性,同时又忠实映射了“Ontology”一词的本义。

这与我提出的“语言即世界”的理念高度一致:通过数字监控、数字建模和数字模拟,用最小的符号信号去捕捉最大化的真实世界信息。真实世界确实存在,但其复杂性使之不可穷尽地计算;虚拟世界虽然只是投影,但它却极度可算。这正是我做投资应用和一切推演工作的基础:只通过监控语言信号,就能推算出更多潜在信息,方法上颇有贝叶斯的意味。或许,所谓的本体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期待的 Web 3.0(无意冒犯)。

Ontology 可以说是“数据库…but much more“

我本人并没有直接操作过 Ontology 的界面,目前的学习资料需要 Foundry 的权限,而我显然没有。但凭借计算机理论知识,再结合已有资料,可以大致推演其构成。任何技术都有原型,任何发明都立足于前人的探索。就像滑翔机的灵感来自鸟类,人类早期的飞行幻想也是原型。因此,从技术演化的角度看,Ontology 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数据库的自然延伸,但它更像是数据库进化出的新层级。

首先,它是延伸。 Ontology 的基石依旧源于数据库:对象(Object Type)像表(Table),有字段和属性;关系(Link Type)类似外键/ER 关系,描述对象间的连接;实例(Instance)就是具体的行(Row),存储单条数据。Ontology 必须依托存储与索引而存在,所以它确实延续了数据库的逻辑。 其次,它是超越。 如果只把 Ontology 看作数据库的加强版,那就低估了它。Ontology 带来了数据库 Schema 不具备的能力:它有语义层,可以定义“世界观”,让对象不只是数据容器,而是现实中的角色;它有动作与规则,把逻辑直接写进对象,结构即应用;它有接口与多态,使不同对象共享接口并统一调用,类似面向对象设计;它有内嵌的权限治理,不止于库/表/字段,而是精确到“在什么条件下谁能对哪个对象执行什么动作”;它还有对象视图,把对象直接投影为应用界面,不必再额外开发中间层。

我们再重复看一下这个演化链条 技术发展清晰地表现出一条路径:第一阶段是文件系统,只能存字节,没有结构;第二阶段是数据库与 Schema,用表和字段保存结构化数据,可以查询,但只能描述数据;第三阶段是知识图谱/本体,把语义和关系网络叠加上去,可以进行推理;第四阶段是执行性本体(如 Palantir Foundry),不仅有语义和关系,还加入动作、权限与应用接口,让结构成为运行时的世界模型。它不再是数据库的简单“++”,而是一个新的层级,可以被理解为 数据库 × 世界观 × 运行时。

一句话总结:Ontology 起源于数据库,是 Schema 的延伸,但它的本质是数据库的语义化与执行化。数据库关心“怎么存”,Schema 关心“存成什么形状”,而 Ontology 关心的是“这个形状在世界中代表什么,以及它能做什么”。

Leave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lose
arrow_up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