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纲要
一、 基础概念与规划
- 交通出行: 指人或物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
- 出行链: 一次完整的出行通常由多个交通方式(如步行、公交、地铁)和多个路段连接而成,像链条一样。
- 通勤: 指居民日常从居住地到工作地(或学校)的往返出行。
- 潮汐交通: 指城市交通在早晚高峰时段呈现明显的单向集中现象,如早高峰大量人流涌入市中心,晚高峰则反之。
- 交通规划: 对未来交通网络、设施、政策等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安排,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 路网密度: 单位面积内道路的总长度,是衡量城市道路发达程度的指标。
- 交通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的数量。
- 通行能力: 道路、交叉口或交通设施在特定条件下所能通过的最大交通流量。
- 交通需求管理: 通过各种政策、经济和行政手段,引导和调节出行需求,以缓解交通拥堵。
- 交通影响评价: 评估新建或改建项目对周边交通系统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改善措施。
二、 公共交通
- 公共交通: 由政府或公司运营的,面向公众的客运交通方式,如公交、地铁、轻轨等。
- 常规公交: 指在城市道路上固定线路、固定站点运行的公共汽车。
- 快速公交系统: 拥有专用路权、大容量车辆、水平上下车和智能调度系统的现代化公交系统。
- 轨道交通: 以列车为载体,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公共交通方式,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
- 地铁: 主要在城市地下修建的大运量、高速度的轨道交通系统。
- 轻轨: 运量介于地铁和有轨电车之间的轨道交通系统,可以高架、地面或地下。
- 有轨电车: 在城市街道上轨道运行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常与地面交通混行。
- 市域铁路: 连接市中心与郊区或周边城镇的铁路系统,服务于通勤客流。
- 换乘枢纽: 两条或多条交通线路(如地铁、公交、长途汽车)的交汇点,方便乘客换乘。
- 首末班车: 指一天中运营线路的第一班和最后一班车。
- 发车间隔: 同一线路、同一方向,前后两辆车驶离车站的时间间隔。
- 客运量: 在一定时间内,运输系统运送的乘客总人次。
- 客运周转量: 在一定时间内,运输系统运送的乘客人次与其相应运输距离的乘积之和。
- IC卡 / 交通卡: 集成电路卡,用于支付公共交通费用的非接触式智能卡。
- 一卡通: 可在多种交通工具(公交、地铁、出租车等)甚至跨城市通用的支付卡。
三、 共享出行与网约车
- 共享出行: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通过技术平台整合闲置交通资源,为用户提供出行服务的模式。
- 网约车: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通过互联网平台预约的出租车或社会车辆。
- 顺风车 / 拼车: 车主在已有出行路线的前提下,搭载同路线的乘客,分摊部分成本。
- 共享单车: 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
- 共享电单车: 共享单车的电动化版本,提供更省力的骑行体验。
- 共享汽车: 分时租赁的汽车服务,用户按需自助取还车。
- 分时租赁: 以小时或分钟为单位计费的车辆租赁模式。
- 聚合平台: 不直接提供运力,而是接入多个网约车服务商,为用户提供“一键全网叫车”的平台。
- 运力: 指可投入运营的车辆或司机的数量。
- 热力图: 通过不同颜色区块显示区域内订单需求或车辆密度的地图,用于调度。
- 动态调价: 根据实时供需关系,自动调整价格的机制,高峰期价格上涨,平峰期下降。
- 刷单: 虚构交易或行程,以骗取平台补贴或奖励的行为。
- 合规化: 指网约车平台、车辆和司机需要获得政府颁发的相关许可证件才能运营。
- 人车不符: 实际接单的车辆或司机与平台注册信息不一致,属于违规行为。
- 司乘纠纷: 司机与乘客之间因服务、费用、路线等问题产生的矛盾。
四、 智慧交通与新技术
- 智慧交通: 将信息技术、数据通信、电子传感、控制等技术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
- 智能网联汽车: 装备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的汽车。
- 车路协同: 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动态实时信息交互。
- 自动驾驶: 利用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
- L1-L5级自动驾驶: 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对自动驾驶技术划分的六个等级(L0无自动化到L5完全自动化)。
- 高精地图: 精度达到厘米级,包含车道线、坡度、曲率等丰富道路信息的地图,是自动驾驶的核心。
- 车联网: 车辆上的车载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对信息网络平台中的所有车辆动态信息进行有效利用。
- 电子收费: 通过车载电子标签与收费站ETC车道上的微波天线进行通讯,实现不停车自动缴纳通行费。
- 交通信号控制: 通过技术手段(如感应线圈、摄像头)实时监测路口车流,自动优化调整红绿灯配时方案。
- 交通大脑: 城市级的人工智能交通管理中枢,通过分析全城交通数据,进行全局调度和优化。
- MaaS (出行即服务): Mobility as a Service,将各种交通服务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一个App规划、预订和支付所有出行。
- TSP (交通服务提供商): Mobility Service Provider,提供MaaS服务的公司或平台。
- V2X (车用无线通信技术): Vehicle to Everything,包括V2V(车对车)、V2I(车对基础设施)、V2P(车对行人)、V2N(车对网络)等通信。
- 数字孪生: 为物理世界的交通系统创建一个一模一样的数字模型,用于模拟、预测和优化。
- 大数据: 在交通领域,指来自卡口、GPS、手机信令、公交IC卡等海量、高速、多样的数据集合。
五、 物流运输
- 物流: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 供应链: 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功能网链结构。
- 快递: 兼有邮递功能的门对门物流活动,即指快递公司通过铁路、公路、空运和航运等交通工具,对客户货物进行快速投递。
- 即时配送: 指不经过仓储和中转,直接从提货点配送到用户手中的物流方式,常见于外卖、生鲜等。
- 最后一公里: 物流配送的最后一个环节,指将货物从配送中心送到客户手中的过程。
- 前置仓: 靠近消费者的微型仓库,用于存储高频商品,以实现“分钟级”配送。
- 干线运输: 在不同城市或区域之间进行的长距离、大批量货物运输。
- 支线运输: 连接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的短途运输。
- 多式联运: 由两种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
- 甩挂运输: 用一辆牵引车同时牵引多辆挂车,在到达目的地或中转站后,甩下所牵引的挂车,再换上其他挂车继续运行的运输方式。
- 冷链物流: 为保持食品、药品等商品的新鲜度,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的一项系统工程。
- 无人仓: 在仓库内实现自动化、无人化的作业,如使用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机械臂等。
- 无人机配送: 利用无人机进行小件包裹的空中运输和投递。
- 自动驾驶卡车: 在高速公路等干线运输场景中应用的自动驾驶重型卡车。
- 满载率: 运输工具实际装载的货物重量或体积与其额定载重量或容积的比值。
六、 政策、法规与安全
- 交通法规: 调整人们在交通活动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 限行: 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区域,对特定类型的机动车(如按车牌尾号)进行限制通行的管理措施。
- 拥堵费: 对进入城市拥堵区域的车辆收取的费用,旨在缓解交通拥堵。
- 新能源车: 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 双积分政策: 中国对汽车制造商设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的政策。
- 路权: 交通参与者(车辆、行人等)根据交通法规所享有的使用道路的权利。
- 专用道: 为特定交通工具(如公交、自行车)或特定人群(如应急车辆)设置的专用通行道路。
- 交通安全: 指在交通活动中,没有发生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状态。
- 交通事故: 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 酒驾/醉驾: 饮酒后或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 疲劳驾驶: 驾驶员长时间连续驾驶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导致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
- 黑车: 没有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办理任何相关手续、没有领取营运牌证而以有偿服务实施非法运营的车辆。
- 合规车辆: 指已获得政府相关部门颁发的营运许可证件,可以合法从事运营活动的车辆。
- 安全带/安全气囊: 车辆上最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用于在碰撞时保护乘员。
- AEB (自动紧急制动):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车辆在检测到碰撞风险时自动施加制动的主动安全技术。
- ADAS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利用安装在车上的传感器,在行驶中随时来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运算与分析。
- 盲区监测: 监测车辆侧后方盲区,当有其他车辆进入时向驾驶员发出警告的系统。
- 交通肇事逃逸: 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
- 保险: 交通领域中,强制购买的“交强险”和自愿购买的“商业险”,用于分担事故风险。
- 碳达峰/碳中和: 交通行业作为碳排放重要来源,其减排目标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关键。
七、 其他相关术语
- 导航: 引导人或车辆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的过程,通常使用地图和GPS技术。
- 实时路况: 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并发布的当前道路通行状态(畅通、缓行、拥堵)。
- 路径规划: 根据起点、终点和特定条件(如最短时间、最短距离、避开收费),计算出最优行驶路线。
- POI (兴趣点): Point of Interest,电子地图上的任何有意义的地点,如加油站、餐厅、商场等。
- 停车诱导系统: 通过显示屏或App,实时发布区域内停车场位置和剩余车位信息,引导驾驶员停车。
- 立体停车库: 通过机械设备实现车辆多层停放,以节约土地资源的停车设施。
- 无障碍出行: 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群体提供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
- 慢行系统: 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主要是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网络,鼓励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 TOD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枢纽为中心,在周边进行高密度、混合功能的社区开发。
- 用户体验: 用户在使用交通出行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