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用户 vs 活跃用户:客户增长的顺序之辩与底层逻辑

内容纲要

🎯标签:用户增长,客户运营,用户生命周期,客户忠诚度,用户活跃度,增长策略,私域运营,品牌建设,行为心理学,产品战略


一、引子:一场关于顺序的哲学战争

在客户增长这场马拉松里,“先活跃再忠诚”几乎是每家企业的默认策略。

但问题来了——有没有可能打破顺序
比如,先打造忠诚用户,再激发活跃行为
这个问题不只是战术选择,更关乎你如何理解“人”的行为动机、品牌的关系逻辑,乃至企业成长的路径设计。


二、定义战场:活跃用户 vs 忠诚用户

类型 定义说明 行为表现 商业价值
活跃用户 定期使用产品或服务的用户,行为频繁 打开App、浏览、下单 数据反馈强、营收基础
忠诚用户 形成长期情感绑定,重复使用、传播的用户 复购、推荐、反馈、捍卫 高LTV、低成本、品牌传播引擎

活跃是行为维度,忠诚是情感维度;前者可控,后者可养。


三、主流顺序:为何“先活跃,后忠诚”是常识?

  1. 行为引发情感,而非反之
    用户只有在产品中反复体验到价值后,才会产生信任与情感归属。

  2. 低成本试错机制
    对多数产品而言,让用户先“玩一玩、看一看”是最省钱的试探方式。

  3. 数据驱动增长的核心环节
    活跃行为产生数据,而数据是产品优化、AI推荐、商业变现的血液。

  4. 用户心智未成熟前无法谈忠诚
    一个还没感知到差异化价值的用户,是不会为你站台的。


四、逆序尝试:可能的“先忠诚,后活跃”路径

虽然这条路异常艰难,但不是不可能,以下三类场景可行:

1. 强人格或品牌先行(IP驱动型)

  • 场景:知识付费、大V产品、情绪共鸣品牌
  • 例子:李佳琦、小红书、得到APP
  • 核心逻辑:用户是冲着“人设”来,而非功能

2. 高信任垂类产品(深服务型)

  • 场景:医疗、教育、法律、高端健身
  • 例子:名医工作室、国际学校
  • 核心逻辑:先认专家,后习惯流程

3. 私域深运营社群(封闭会员型)

  • 场景:高端私享会、付费社群、NFT圈子
  • 例子:小米社区早期内测、DAO组织
  • 核心逻辑:用户先付出→产生沉没成本→形成忠诚

✅ “先忠诚”的底层动力是:信任先于体验,归属先于功能。


五、危险提示:若盲目倒序,踩雷概率极高

风险点 表现形式 后果
情感先于产品 用户被营销吸引却体验落差 忠诚断裂,快速流失
数据沉寂 没有行为数据驱动产品优化 增长停滞,反馈缺失
运营成本高 忠诚关系养成周期长 投资大、回报慢

总结一句话:没有活跃做土壤,忠诚是空中楼阁。


六、正解方案:双轮驱动,路径分层

真正可行的,是同时经营行为活跃与情感忠诚的“双轮驱动模型”

🧩 第一层:构建“活跃池”

  • 功能实用、使用频率高、体验流畅
  • 指标关注:DAU、留存率、使用时长、路径深度

💎 第二层:培育“忠诚群”

  • 社群、权益、身份、情感联结
  • 指标关注:复购率、NPS、转介绍率、UGC产出

想要企业健康成长,不能做“用户数量KPI机器”,要做“用户情感养殖场”


七、尾声:顺序之辩,最终归于“关系哲学”

你想做一个“让人上头的产品”?
还是一个“让人上心的品牌”?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个统一方向:

活跃是过程,忠诚是目标;忠诚不是替代活跃,而是活跃的归宿。

就像感情一样——
第一次见面是好感(活跃),长期陪伴才是真爱(忠诚)。
你可以吸引100个喜欢你的人,但最终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那10个始终愿意与你并肩作战的人


🎯 总结金句

忠诚不是种子,是结果;活跃不是成果,是过程。
两者不是顺序,而是一条通往品牌复利的长坡厚雪之路。

Leave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lose
arrow_up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