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 学习方法:那么多的技术知识怎么学?

内容纲要

课程:工程师个人发展指南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58484

技术知识的学习方法

软件开发是工作节奏快和学习压力特别大的职业,不少岗位的工作受制于实体物料不同,软件开发工作的关键物料是电脑,这家伙只要有电就根本不会累,计算什么也不受限,绝大部分情况下,成不了咱工作的瓶颈。
另一方面,软件行业自身的技术发展非常快,无论是编程语言、工具、开发框架、软件平台、方法论,在不断地出新与迭代,这就使得咱要学的东西自然就多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软件承载了人类社会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不是有那句话吗,软件正在吃掉这个世界?

做中学

“做中学”三点好处:

  1. 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加强,这就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和掌握技能,读书百遍不如实干一遍。在实际的工作中,问题和挑战是在所难免的,做中学促使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通过思考和创新来解决问题,这是在职场和生活中都非常宝贵的一种能力。
  2. 即时反馈和调整。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立即获得反馈,了解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检验技能是否得到正确应用。有助于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避免在错误的路上走得太远。
  3. 提高和保持学习动力。将学习与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可以让学习过程更有目的性和紧迫感。当学习者看到自己的学习能直接解决问题时,就更能保持学习动力。

总的说来,做中学是一种高效、实用且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工作节奏快、知识更新频繁的软件行业。

在工作中得让工作任务多样化,这样除了更好地发挥做中学的作用,还能增加个人的经历密度。

不过,即便你采用了做中学的方法,但因为不懂的东西太多,行业又发展得那么快,在精力有限、学习又需要循序渐进的情形下,你很可能变得焦虑、患得患失,学着这个看着那个。有什么方法缓解这样的心理状态吗?我的解决思路依然是聚焦,只是这时得用上“先深度后广度”的学习方法。

先深度后广度

大体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存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那咱就会面临,先发展深度还是先发展广度的问题。为了更好说明,我画了下面这张图,为了简化,图中从 A 到 B 只画了两条路径,分别代表先深度后广度和先广度后深度两种学习模式。那从 A 到 B 走怎样的路径更好呢?我的建议是选择先深度后广度这条。为什么呢?

你想啊,如果是广度优先,功夫花下去短期内会让人觉得学了不少东西,可当要动手干时,发现那些料不够,不是说“魔鬼都在细节里”吗,结果慌了手脚,也容易打击自信心,变得焦躁也是难免的事。总之,这样的学习路径更不利于人的成长。

回到现实中,从 A 点到 B 点的路径,更像下图那样,是深度与广度的交替发展。

随着个人经验的丰富,对学习究竟是先深度还是先广度会有更清晰的判断,在两者之间也能适时地进行切换。那时不仅学习效率更高,因为能看懂新技术背后的所以然,也更能抵御新技术给自己带去的干扰,对于深度和广度的选择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淡化。

好,现在咱又知道了先深度后广度的学习方法。不过,无论是扎深还是扩宽,如果所学知识不能马上用上而见效,由此而带来学习动力不足怎么办呢?

目标牵引

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是非技能型的知识,学习起来难免枯燥,比如网络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方面的内容。有些虽是技能型的,但需要反复操练才能娴熟掌握,比如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方面的内容。

在 02 讲介绍职业发展四部曲时,我讲到的一个学习方法是,给自己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以学习目标做牵引,让兴趣最终变成热爱。当我们学习那些没能带来短期效益的技术知识时,同样可以采用设定学习目标的方式,以目标做牵引让自己更能坚持下去。

有了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当目标达成时,即便一下子看不到明显的短期收益,但依然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还有,有了学习目标后,我们自然更容易聚焦,以目标滚动向前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

如果有了学习目标还是不能坚持那怎么办?这下你还真问倒我了,我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了。毕竟,学习可以有方法,但没有捷径。沉下心去学,是所有成为技术专家的工程师都必须经历的成长之路。

设定学习目标时,我有两个建议供你参考。第一个建议在 03 讲介绍专业化时讲到了,就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质效来设定学习目标,这个建议的背后,依然是做中学的方法。第二个建议是,确保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体系化。比如编程语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与之相关的每本书,都可以是独立的一个学习目标,而这些目标共同组成了专业体系。

所掌握专业知识的体系化是专业化非常重要的标志。专业化的背后,隐含了专业的深度与广度,体系化的知识体现的是广度,只有知道我们的视野才会开阔,才知道原来前人也碰到了与我一样的问题,并且已经有了相关的解决方法。换句话说,掌握体系化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站到前人的肩膀上做事而更有工作质效,而追求工作质效正是专业化的目的。

就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发现每次积累的点滴知识,一定会在将来不知不觉地发挥价值。这也是天道酬勤的一种形式吧。

现在以目标牵引学习我们聊完了,接下来我想和你聊一聊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习惯,我想分享出来看是否对你有所帮助。

  • 第一个习惯是,使用电子表格记录下读完每本书的日期。列表的变长,会让我更有成就感,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励我去读下一本书。这张表格中每年是一页,跨年新增新页时,也就知道了过去的一年读了多少本书,这样的行为还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如果发现自己一年下来没读几本书,就会形成积极且健康的焦虑。
  • 第二个习惯是,我读书时会在书上画线,有精彩观点的那页也会折个角,方便下次回顾时能快速地过一下那些关键点。书读过后难免忘记,不时因为想到一件事或写作时,我会想到曾经哪本书讲到了相关的观点,这样翻阅起来效率就高了很多。我并不担心书读过后变得乱七八糟,保持书的整洁那不是读书的目的,读书是为了掌握和运用书中的知识且以更有效率的方式。
  • 第三个习惯是,线上的那些好文章,我会分门别类做收藏。像 Medium.com 这样的付费阅读网站,本身就提供了这样的收藏功能,用好它就行了。

总结时刻

这讲快结束了,我得为你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讨论了学习技术知识的方法。软件行业是一个发展特别快的行业,对于我们来说,这意味着工作节奏和知识更新的“双快”。尽管学习没有捷径,但还是有一定的方法,帮助我们提升学习的专注力和坚持度。

聚焦有助于学习时的专注,于是我们有了第一个学习方法——做中学。做中学除了帮助我们学习时聚焦,还能让学到的东西马上能用,进一步形成学与用的正向激励。不过,做中学需要注意,避免因为长时间工作任务的单调让自己失去学习的动力。

任何技术知识无外乎深度广度两个维度。采用先深度后广度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让人聚焦,避免学着这个却盯着那个的患得患失;另一方面,深度的积累能让人对其他技术触类旁通,从而更容易扩展广度;还有,先深后广也能预防学得广但不精,进而导致挫伤个人自信心。

学习目标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牵引力的作用。除了让人聚焦,还因为有阶段性的成果而给到自己激励,让我们更能坚持学下去。设定学习目标时,可以锚定日常工作中影响自己工作质效的那些点,发挥做中学的优势;同时考虑让自己的学习内容做到系统性,毕竟知识的系统性是个人专业化很重要的标志。

在这一讲的最后,我和你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学习习惯。比如,用电子表格记录一年读了哪些书阅读时注意标注关键知识点帮助后面复习对线上的好文章做好分类收藏。希望这些习惯对你也有所帮助。

最后,我想请你思考,你有哪些自己实践下来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呢?

问答

怎样才算到达了一定的深度呢😣。这个深度有没有一种衡量的办法…

我一开始想到的,是能高质效地应付工作,但细想了一下,这个好像也很难衡量,可能也只能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状态去评估。

另外,对软件行业的发展需要有很好的认识,比如,能明白软件设计能力和工程能力是软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说的“明白”,不是停留于知道,而是要真正有实践体会。

Leave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lose
arrow_upward